贡士和进士的区别(贡士与进士的区别)
本忻欢 • 2023-06-06 02:16:33 • 5696次
贡士和进士的区别 贡士:会试录取的人称之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在明清两代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时间在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故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下是对"贡士和进士的区别"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贡士与进士的区别
贡士和进士的区别
贡士:会试录取的人称之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在明清两代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时间在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故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考三场,每场三日,考试通过者成为贡士。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贡士和进士
看看这个你就清楚了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进士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贡士和进士哪个大
明清的贡士是通过礼部会试的举人。然后贡士都会参加殿试,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一二甲才是正经的进士。三甲同进士出身,同即是不同,同进士就不算正经的进士,只是等同于进士,很多场合是不会被当做进士对待的。从这里,这个出身就有了区别,同进士在仕人圈子里是会被人另眼相看的。同进士在史志里不会被称呼为进士,而是贡士,地方志里地方官知县大部分都是贡士,进士很少,而县里更低级的儒学官岁贡举人居多,典史之类就更不入流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