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传统乐器是(苗族的传统乐器)
舜涵菱 • 2023-06-07 08:16:30 • 6410次
苗族的传统乐器是芦笙。 芦笙发源于中原地区,之后传入了少数民族地区,芦笙的前身为汉族的竽。在云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里,被人们称作芦笙之乡,芦笙作为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每当逢年过节,族...,以下是对"苗族的传统乐器是"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苗族的传统乐器
苗族的传统乐器是芦笙。
芦笙发源于中原地区,之后传入了少数民族地区,芦笙的前身为汉族的竽。在云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里,被人们称作芦笙之乡,芦笙作为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每当逢年过节,族人就会举行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芦笙演出活动,族人们吹着芦笙载歌载舞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好不热闹。
随着媒体对于少数民族的关注,我们才得以了解到,每逢重要的节日,成千上万的群众都会自发的拿出芦笙一起吹奏,可以说吹奏芦笙已经是苗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苗族乐器渊源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奖。
奖,jiǎng,又称掌栽,是苗族吹口气鸣乐器。苗语“奖”意为箫。汉族称直箫。流行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
管身用当地出产的水竹制作,长短粗细不等,一般长80厘米~115厘米,竹节通透,上 端管径3.6厘米,下端管径2.4厘米,管身外部套以蛇皮。上端管口置 入一个切有斜口的软木塞,管身内侧(木塞下方)开有一个方形发音孔,管身正面开有六个按音孔。
演奏方法
演奏时,管身竖持,左手食、中、无名指按上方三孔,右手食、中、无名指按下方三孔。口 含吹口,气流从木塞斜口与管壁间隙进入发音孔而发音。音域c1—c3,达两个八度。
常用打音、倚音、滑音、波音等技巧。音色圆润、浑厚,表现力丰富。常用于独奏、合 奏 或为民歌、舞蹈伴奏。在伴奏舞蹈时,吹奖者往往还要担任领舞,边奏边舞,极富特色。乐 曲有《跳花场》、《孤儿》、《太阳 》、《月亮》、《金郎铜女》等。
牛角号是什么民族的乐器。
我们这里(贵州省松桃县)的苗族人民,每当在举办什么祭祀活动或者表演苗族艺术绝技的时候都要吹牛角号,比如苗族的绝技上刀梯:在宽敞的平坝里,选择一块平坦的地面,竖起一根一丈八尺高的杉木柱,上面安装有锋利无比的24把飞刀。法力高强的可安装三丈高的木柱,上面装有36把飞刀。由法事主持人吹响牛角号,带领所有参加法事的老司,围绕木柱吟咒语,做法事。法事结束后,就由迁阶的年青苗老司开始赤脚上刀梯。从第一把刀开始向上爬,向上爬的同时表演古树盘根,犀牛望海,海底捞月,倒挂金钩,观音丛莲,金鸡独立,等危险性动作,一直爬到顶端,腹卧钢叉,并吹动三番牛角号。再依次下来。上刀梯虽然是苗族苗民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苗族人民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敢精神。这项活动做为一项民俗传统文化,在民俗表演活动中是最精彩的人留节目
相关推荐
-
苗族的传统乐器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苗族在原始社会中是一个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领导的部落,这在苗族的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其中苗族......
-
各位朋友们好,若是你对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以及娶一个苗族姑娘需要多少钱不是很了解,今天小编给大家解答一下你们心中的疑问。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下面就来解答关于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
-
-
-
-
-
-
-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