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几点(午时三刻指的是几点)
咎宾 • 2023-06-17 00:22:33 • 7390次
午时三刻指的是12点45分左右。 午时三刻是12点45分左右,按照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的说法,午时三刻就在11点到13点之间,这其中最接近的时间就是12点45分。古代的人们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他们发明...,以下是对"午时三刻是几点"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午时三刻指的是几点
午时三刻指的是12点45分左右。
午时三刻是12点45分左右,按照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的说法,午时三刻就在11点到13点之间,这其中最接近的时间就是12点45分。古代的人们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他们发明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那就是天干地支计时法,他们那个时候一天就只有十二个时辰,过完之后就是另一天了,而且古代的十五分钟是一刻钟。也正是这个推算误导了好多人,他们认为午时三刻是11点45分,看着的确没错,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午时并非午初,11点45分指的是午初三刻,过了十二点才叫午时。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午时为十二时辰之一,午时又名日中,日正,中午等,指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午时三刻是几点
午时三刻指的是中午的12点45分,古代计算时间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时指的是11点到13点。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午时三刻的人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因此在这个时候处决犯人是处于一种人道的目的,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
二更指当地时间晚上九点三十六分左右。又称二鼓。
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午时三刻”具体是几点﹖
午时三刻一般是古代对正午的一个称呼,根据换算,午时三刻约为当日12点45分。
唐朝以后,人们对十二个时辰进行了分类,分别为初和正两个部分,其中,午时三刻,就是正午三刻。而古代在清朝以前的计时方式是百刻制,则每刻换算成现代的分秒的话,就是14分24秒,也就是说每日的午正三刻换算成现代时间,就是当日的12点45分。
在中国古代,午时三刻往往是处死犯人的时刻,一般定在午时三刻处死犯人,也是有古人的理由的。
首先,古人认为杀人本就不是一件吉利的事情,一旦杀人,那么地府的王也就是阎王就会派来鬼差接收死者灵魂。而一般选择正午斩首的犯人都是罪孽深重的人,这样的人容易招惹鬼怪,为了保证死者灵魂能够被鬼差接收而不被鬼怪影响,所以古人选择在正午处死犯人。
因为正午阳气重,鬼怪不敢在烈日下态放肆,因而也难以惹出乱子。但也有说法说是为了让犯人的灵魂在烈日下灰飞烟灭。
其次,古人觉得,一天人最昏昏沉沉的时候,就是正午的时候,大家昏昏欲睡,反应比较迟钝。在正午处死犯人,犯人因为反应比较迟钝,对痛觉的感应相对其它时间就不会那么敏感,这样犯人死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古人对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有自己的说法。而午时三刻则在古代象征着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代处死穷凶极恶的犯人也常选在午时三刻的时候。
相关推荐
-
午时三刻指的是中午的12点45分,古代计算时间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时指的是11点到13点。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
-
-
-
-
-
-
-
-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