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勤学苦(少年不知勤学苦 老来方知读书迟的意思)
糜初兰 • 2023-06-17 21:45:05 • 7440次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的作者是颜真卿,出自《劝学》。颜真卿是唐朝名臣、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以下是对"少年不知勤学苦"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的作者是谁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的作者是颜真卿,出自《劝学》。颜真卿是唐朝名臣、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
《劝学》
颜真卿〔唐代〕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日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注释
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方:才。
创作背景
颜真卿3岁丧父后家道中落,他是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他自己也格外自律,每日勤学苦读。《劝学》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所写。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这句谚语是谁写的
此句是由现代人进行更改,并进行的传播。原句为: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原句为颜真卿创作,收录于七言古诗《劝学》。
但是,在语言的逻辑关系上来说,本句中的“知”是具备逻辑错误的。从实际上便能考虑得知,“老来”,而才“知”。在逻辑上来说,一个人从少年增长到老年的过程中,是不会不知道“知”的真正含义。同时,这句谚语说的是一种普遍情况,那么用少数人不知道“知”来表示普遍,会有以点概面之嫌疑。
所以,原诗《劝学》是这么写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里面将“黑发”改为“少年”,将“早”改为“苦“,将“白首”改为”老来“,将最重要的”悔“改为”知“。这是某种程度上,对先圣古诗的一种亵渎!不如看本诗的翻译,大致上是说,在三更天的时候,是应该灯火通明,彻夜苦读。正如五更天,雄鸡一叫天下白的时候。都应该是男儿们立志读书,考取功名回报家乡与社会的时候。
而不要在满头茂密黑发之时,也就是少年的时候,去昏天黑地的玩。到了老了,发现跟不上社会发展脚步的时候,才对当初没有坚持学习的自己,追悔莫及。
但是,亵渎归亵渎,在警示教育现在不知读书为何物何事的少年,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毕竟在白话程度上,还是足够满足的让一些“不学无术”少年们,去理解。
颜真卿从自己青年时期的学习经历中顿悟出来,从而成就了这一首古诗的劝诫效果。是不可多得的几十字箴言,是颜真卿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含着大才子对少年不学无术的一种恐惧。是一首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劝诫诗。
少年不知勤学苦 老来方知读书迟的意思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的意思:少年不懂得勤奋刻苦地学习,等到老了才知道读书太迟了。这句话化用自《劝学》中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原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颜真卿。
《劝学》的原诗
《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的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劝学》的赏析
《劝学》这首诗的主旨是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全诗前两句描绘了少年时刻苦学习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对青少年的全面。后两句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