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杂谈

喷泉实验的原理(喷泉实验装置图及原理)

泥玉轩 2023-05-18 15:16:17 6167次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是高中阶段最浪漫的实验之一。有位名人说过,喷泉之所以美丽,那是因...,以下是对"喷泉实验的原理"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喷泉实验装置图及原理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是高中阶段最浪漫的实验之一。有位名人说过,喷泉之所以美丽,那是因为它有压力。人生亦复如是。有喷泉,必然伴随着压力。当然,用理科的语言,严谨一点说,有喷泉,必然伴随着压强差。

压强差:

首先,你必须整出来一个和外界完全隔绝的空间,形成“外界——内部”两个互相独立的空间。一般情况下,你无法改变外界的压强,只能改变内部空间的压强:或增大,或减小,最终与外界形成压强差。

前者:增大内部空间的压强,则喷泉会从内部向外界喷涌而出。

后者:减小内部空间的压强,则喷泉会从外界向内部喷涌而入。

自然界和生活中喷泉的原理都是前者。

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下方烧杯内的水被迅速倒吸入倒置的烧瓶中,呈现出喷泉状,且水迅速变红,呈现出红色喷泉。随着反应的进行,红色的水最后几乎充满整个烧瓶。

实验结论或原因: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L水可以溶解大约700L的氨气。假设胶头滴管里的水有3mL,那么这3mL的水可以吸收超过2L的氨气。一个圆底烧瓶的体积大约100mL——500mL不等,很显然这点氨气会被胶头滴管里的水吸收完全。

然后,这个烧瓶压强变小,几乎就成了真空状态。打开弹簧止水夹,烧杯下方的水就会被猛烈地倒吸入烧瓶中形成氨水喷泉,氨水为弱碱性,故溶液变为红色。

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

  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化学喷泉实验的要求

  要使用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比如氨气(NH3)和氯化氢(HCl)气体。这两种气体均极易溶于水,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所以,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实验可设计成喷泉实验。同时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气体要充满烧瓶。

  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压强差.在一个针筒里吸满了水,用力推动活塞,这时针筒内水受到的压强大于针尖外面的大气压,水柱就从针尖喷出,就是一个喷泉实验的雏形。

什么是喷泉试验原理是什么

您好

其实形成喷泉的根本原因是压力差。

在教科书上的实验室通过将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溶于某种液体,造成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力(因为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气体溶于液体,造成容器内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减少,压强就变小了),从而形成喷泉。

此外,还可以通过温度的改变等情况形成压力差,这样同样可以形成喷泉。

谢谢采纳。

o(∩_∩)o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