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杂谈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庙号(即庙号、谥号、年号)有何区别)

舜涵菱 2023-06-17 21:46:07 5916次

庙号是一个皇帝去世之后,后代为其立庙祭祀用的名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在周朝的时候没有庙号,而到汉朝的时候,庙号又重新恢复。 年号:皇帝当政时,从汉武帝开始,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位帝王少则一个年号,多则十几...,以下是对"庙号和谥号的区别"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庙号(即庙号、谥号、年号)有何区别

庙号是一个皇帝去世之后,后代为其立庙祭祀用的名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在周朝的时候没有庙号,而到汉朝的时候,庙号又重新恢复。

年号:皇帝当政时,从汉武帝开始,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位帝王少则一个年号,多则十几个,遇到大事都要更改年号。皇帝死后,后人评价他生前的是非功过所加的一种评价。

谥号:皇帝死后,后人评价他生前的是非功过所加的一种评价。

注意: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诸侯、大臣、后妃等人也可以有。

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是什么

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有以下两点:

1、称号获取时间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尊号:皇帝在世的时候,大臣们就开始有大臣上请,基本上都是把好的词汇套在皇帝身上,而且不断的加长,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就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年号:皇帝当政时,从汉武帝开始,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位帝王少则一个年号,多则十几个,因为遇到大事、“天降祥瑞”等等都要更改年号,唐高宗就有14个年号:永徽、显庆、麟德、总章等等!

谥号:谥号就是皇帝死后,后人评价他生前的是非功过所加的一种评价。

2、称号的对象

庙号和尊号:用于皇帝。

年号:不是针对于皇帝的称号,而是对于封建政权的称号。

谥号:包括皇帝,嫔妃、大臣、诸侯,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可以在死后追加谥号。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是什么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给他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给他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首先两者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差别;二是两者的内容不同。

庙号是追尊祖宗之号——都是褒扬之词。谥号是评价性的词语——有褒有贬;三是庙号用字很少,一般是一个颂扬性的字加上“祖”或者“宗”字,谥号一般是一个评价性的字加上一个“帝”字。 希望这个答案对你有帮助。

什么是年号,庙号,谥号三者有何不同

①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②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 ,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③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