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经验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什么)

糜初兰 2023-07-02 18:16:06 6078次

出自道家经典著作《文子》。全文是:老子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变。汉代刘安编的《淮南子·_论训》的记载有细微差异:...,以下是对"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什么

出自道家经典著作《文子》。全文是:老子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变。汉代刘安编的《淮南子·_论训》的记载有细微差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_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总之,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哪里

出自《淮南子》。

原文: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意思是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俗。这是一篇改革的宣言,是说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的原则,改革就应该向前推进。

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贵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作品。《淮南子》有内篇21卷,外篇33卷,糅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思想,而以道家思想为主。此书内容宏富、文笔优美,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是了解汉初思想的重要典籍。

《氾论训》来自《淮南子》的《内篇》。文章广泛讨论了古往今来治乱兴衰的得失,故以“氾论”为名,而其核心就是一句话:“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就像天下的河流源头不同,但终究归于大海一样,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同,但核心指归都是天下能够得到治理。

所以,圣人是制定礼乐,而不是用礼乐去框定圣人。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利民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佳。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谁的作品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刘安的作品《淮南子》。

原文如下: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淮南子》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苟利于民出自哪本书 作者是谁

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汉朝刘安的《淮南子》,是其《汜论训》里面的一句话。原文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意思是一样的。

2、就是说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这就是一篇改革的宣言,是说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的原则,改革就应该推进,也只有推进改革,才能够达到所谓有利于民、有利于事业的目的。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