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经验

避雷针的发明者(避雷针是谁发明)

泉旋 2023-07-20 09:16:20 6949次

避雷针是由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以下是对"避雷针的发明者"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避雷针是谁发明

避雷针是由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针工作原理:

避雷针的防雷作用是它能把闪电从保护物上方引向自己并安全地通过自己泄入大地,因此,其引雷性能和泄流性能是至关重要的。避雷针的引雷性能已有实验和理论分析如下:

其中简化包络线是一条抛物线,此线即为在正、负雷雨云下该避雷针的50%击针击地平均分界线。小圈为空中各点实验放电统计数据,表示模拟实验下行先导的针尖位置,黑圈表示百分之百击针,白圈表示百分之百击地,黑白各半表示50%击针及击地。

雷击避雷针和地的放电强度与雷电极的极性有关:当雷的极性为正时,雷对避雷针的放电强度高于雷对地;当雷的极性为负时,雷对避雷针的放电强度略低于雷对地。所以在同样电压下雷电极对针的放电距离R与雷电极对地的放电距离H是不同的。

避雷针是谁发明的

避雷针是由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针的发明者是谁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他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主要是为了防直击雷电,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现在高楼大厦在建造时候,都是会安装避雷针的,这样会更加安全。避雷针的作用用来避开雷电的设备,在建筑上安装避雷针,可以防止雷击带来的危害。可以将附近雷吸引到自身,通过后引入到接地导体上,再传向地面,从而达到保护效果。人们可以在需要保护的物体附近安装避雷针来防止雷击,但是要注意安装距离,不能太近,否则容易在避雷针作用时出现反击,也不能太远,否则就不能保护。避雷针的作用是引雷还是避雷避雷针的作用并不是避雷,而是引雷上身,它是一种可以牵引闪电到地面的装置,利用了尖端放电现象,每当雷雨天气,云层上的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就很容易被击穿,形成通路,然后通过接地装置,引入地球表面。避雷针保护角度是45度还是60度避雷针保护角度60度是指下说的,因为避雷针保护的是下面的建筑物。避雷针尺寸应该满足我国要求,每个建筑所需的避雷针高度及尺寸都不同。

避雷针的发明者是: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铜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此次试验后,富兰克林认为,如果将一根金属棒安置在建筑物质顶部,并且以金属线细连接到地面,那么所有接近建筑物的闪电都会被引导至地面,而不至于损坏建筑物。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