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杂谈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及道理)

泥玉轩 2023-04-16 07:16:06 6835次

各位朋友们好,如果你对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以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是很明白,今天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具体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下面就来解答关于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开始吧!

文章目录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要懂得变通,不能太死板,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总是认为书本上的才是真理。这个故事在我们现在也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们在学习中要懂得变通,将书本上知识合理的运用到生活中。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第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有个标准。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第二个道理:做事要从实际出发。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第三个道理:事实是标准的基础。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的梗概: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

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没买成,成为了笑柄。这个寓言故事通常用来讥讽那些“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的教条主义者,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此寓言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甯信度,无自信也。

白话翻译:在郑国,有一个人想要买双鞋,他在家先用尺量好自己的脚,但出门时却把尺忘在椅子上了。到了市场,他突然想到忘记带尺,等他挑好鞋子後对老板说,我把尺忘在家里了,便跑回家拿尺。等到他拿到尺回来时,市集已经散了,所以也买不到鞋子了。有人就问他说「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去试呢?」他回答「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

解析:郑人相信尺本是件好事,但过份的相信尺,反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团体里面一定会有规矩或规定。但若是过分强调规定而忽略了现时,墨守成规而缺乏权变,如此则容易把事情弄得更糟,或是失去了时机。规定规矩当初设定的目地,是为了团体运作的和谐,如果一切照规定走那势必会失去了和谐,但一切都视情况开方便,最後反而会造成混乱。所以规矩与权变的拿捏要拿得恰到好处才行。子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此话可以做为寓言的补充。

补充:韩非在此寓言,是要告诉当时的战国各国,遵守800年前的周朝制度无异於那位郑人,现时应该要顺应时势变法图强,若一昧的相信以前的制度,恐怕还没恢复周礼时国家就被灭了。韩非为法家思想,法家所谓藉由富国强兵的「霸道」手段,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明显相反。当时的孟子主张致力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推行「王道」,届时各国人民必定蜂拥而至,仁者必定无敌。秦王最後选择法家,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在短短的5年秦朝就灭亡了。

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郑人买履讲述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恪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告诉我们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要死守教条。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要买鞋,他忘了把量脚得出的尺码带到集市上,非要跑回家中去拿尺码,再回到集市上,集市都散了,最终没买成鞋子。

人们就嘲讽他居然不用自己的脚试穿,而固执于要拿量好的尺码。但这个郑人也有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他知道做事要有个标准,他想买鞋,就一定要量好尺码,凭尺码买鞋,这个尺码就是买鞋的标准。

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做室内装饰就要有个具体的参照标准,没有标准,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问题。

故事简介:郑人买履是先秦时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子。于是就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郑国人到集市上挑好了鞋子,却发现自己忘记带尺码了,于是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他再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说,我宁愿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中的郑人只相信量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笑话,就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往往只懂死守教条而不知道变通,说话、办事、想问题,都爱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

所以这个故事也是在讽刺那些恪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在我们遇到事儿的时候,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死守教条,这样才能成功。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