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主旨(登幽州台歌中心主旨)
舜涵菱 • 2023-04-26 06:16:28 • 7396次
《登幽州台歌》的主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之感,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身处在有识人之才的明君的时代。同时,诗人也由自身联想到古今豪杰可能也有相同的境遇,因此也振奋精神,抒发自己爱国的的豪情与豪气。...,以下是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登幽州台歌主旨
《登幽州台歌》的主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之感,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身处在有识人之才的明君的时代。同时,诗人也由自身联想到古今豪杰可能也有相同的境遇,因此也振奋精神,抒发自己爱国的的豪情与豪气。
《登幽州台歌》的翻译
在历史的长河里,向前望也看不见古代圣明的君主;向后看,也看不见后世会有的明君。感叹天地悠悠,我独自一人悲伤落泪。
《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陈子昂,陈子昂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却在仕途上接连受挫,诗人感叹自己报国无望,内心痛楚,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登幽州台歌》的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中心主旨
作者在面对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巨大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从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诗句的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旨
1.了解写作背景,认识此诗主旨系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放州,朝廷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屡遭败绩。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御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子昂悲愤难耐,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
2.理解此诗视野开阔、气象宏大、感喟深重的特点。这首诗通过作者登幽州台所抒发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孤寂的思想感情。全诗意象阔大,感喟颇为深重。诗歌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诗人登台缅怀往古,两个“不见”,纵贯古今,有感于并钦慕燕昭王礼贤下士,叹惋自己生不逢时,怀抱利器却无从施展的哀怨感伤。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写诗人纵目广阔的天宇和苍茫的大地,俯仰之间,有力地突现了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中内心世界极为苦闷而悲愤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却很短暂,加之知音难觅的孤苦悲伤之情,以及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作为一篇登临之作,作者侧重于自身感情的抒发,但他并没有被一己之悲哀所限,相反他的视野非常阔远,取向宏大,寄意遥深,体现出对古今之变,人世沧桑和宇宙人生的哲思和深刻见解,从而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
3.说明“念天地之悠悠”对突出第四句诗人自我形象的背景作用。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写出天地之苍茫,宇宙之广袤。这种空阔无垠的背景与第四句中诗人孤独垂泪的自我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使这一形象更为突出。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