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杂谈

调休来的假期为什么不香了(调休模式让人无奈又反感)

糜初兰 2023-04-25 21:47:18 1次

“五一”假期将至,关于放假的话题又成了网友们讨论的热点。近日,厦门某公司在公司内部将法定长假调休的周末工作日改为正常周末休息,不鼓励员工加班的“神仙做法”冲上热搜,获得网友怒赞。

v2-4bc5ae6d932c7ed03506710af3f18549_1440w

节日放假本应是令人高兴的事,不过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放假“调休”不“香”了。通过调休“拆东补西”拼凑出的“长假”,往往会使人们在假期前后要连上六七天的班,不仅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连续工作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惫,更是大大抵消了长假给人带来的幸福感。

不少网友直言,如果不能大大方方直接按天数放假,那就不要调休了,比起长假,周末双休有保障对于广大劳动者恢复休整更为重要。

这种“反对”的声音,引发了人们对放假调休制度在新时代必要性的反思,同时人们的关注点也延伸到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带薪休年假制度在实际中能否全面落实的问题上。这标志着人们的休假理念已经从“能不能休”转变为“如何更好地休”,这是一种进步。

为什么调休这么让人疲惫?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说出来可能会令你咂舌,调休这个如今人人吐槽的概念,在诞生之初,本意却是好的。

要知道,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能休假的日子还屈指可数,每年只有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可以放假,加起来也才 7 天。

1000

最重要的是,当时人们工作还是单休,也就是上 6 天歇 1 天。

这样短的休假时间,无论是在家里休息还是出门旅游,都不现实。

何况,很多人往往会趁着周日出门采购、办事,忙忙碌碌一天也可能完不成,第二天还得继续上班。

后来通过研究发现,忙碌的工作并不与效率成正比,适当的休假反而更有效。

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们的假期也慢慢迎来了大幅增长,1995 年,从单休变成了双休。

而这,也为调休创造了条件。

1999 年,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全年休假从 7 天调成了 10 天,并且首次提出了调休。

也就是把五一和十一两个假期和前后的两个双休日连起来,凑成 7 天黄金周。

这个做法,实际上大有深意。

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旅游是非常好的刺激消费的方式。

但在以往,三天假期,也许只能用来忙家里的一些琐事,即使有了出行计划,路程就要占很久,远点的旅游景点根本去不了。

东北人民想去趟海南,可真是想都不敢想。

如果是七天,可选择的可就多了。

结果显然易见,1999 年的首个十一黄金周,就有 2800 万出游,带来了 141 亿的综合收入。

20220412162820_82944

不但人们有时间出行了,还能去到更远的地方,也拉动了经济增长。

调休“挪出来”的假期,本意是促进消费、提振旅游。但扎堆集中出行所带来的弊端,并没有随着“黄金周”拆分成“小长假”而得到解决,人们被堵在路上、堵在景点的事件时有发生,客流爆满服务质量下降也屡遭游客吐槽。要根治这些问题,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十分关键。

带薪休年假真正能落实了,人们就不必非得挤在小长假出行,不仅可以有效分流交通与旅游的压力,更能使消费行为回归理性,有利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生态。

事实上,当下“调休”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使得不少人放弃出行消费,而宁愿选择呆在家中,这在当下全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增强“双循环”内生动力的背景下,绝非一个好现象。

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听到群众的呼声,积极调研群众诉求,必要时重新审视放假调休制度在新时代的必要性,完善带薪休年假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能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