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种类及介绍(汉服的种类及介绍有哪些)
沃可佳 • 2023-05-06 23:19:20 • 6583次
汉服主要分为三大种类,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襦裙”制。 由于深衣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种实用的服饰,既可以日常穿着也可以当做礼服。在非正式场合君主和百官及士人都会...,以下是对"汉服的种类及介绍"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汉服的种类及介绍有哪些
汉服主要分为三大种类,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襦裙”制。
由于深衣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种实用的服饰,既可以日常穿着也可以当做礼服。在非正式场合君主和百官及士人都会穿着。襦裙一般是用于常服的,一般为传统女子的服饰。
汉服的介绍:
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等,被称为是发展以及传承了四千多年的服饰体系。汉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汉服”的特点是交领右衽、以系带为主。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称为右衽。
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此状况从春秋时代已出现,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若无管仲尊王攘夷,就会沦为异族统治而“被发左衽”。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典型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但实际上仍有其他款式。汉语里和衣服相关的词汇,通通是汉服的特点。汉服的结构分为10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汉服的种类及介绍
汉服的种类有:褙子、深衣、袍衫、襦裙、袄裙、直裾。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褙子:开始于唐,盛行却在宋元,不过在明代的时候被称为披风,宋代男女基本上都是穿着褙子这一类的服饰,但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它的形式变化多。
深衣: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袍衫:唐宋时称为“上领”、明朝则称为“团领”、“盘领”或“圆领”,是东亚传统服饰常见款式之一。
襦裙:襦裙又分齐胸襦裙、交领襦裙、对襟襦裙等等,它是由短上衣和长裙组成,也就是上襦下裙的套装。而襦,就是短上衣,不过一般长都不是过膝的。表演古筝的话建议可以采用交领襦裙,这样好一些。
袄裙:它是明朝时期所制的一种常服。外衣是那种收袖口的琵琶袖,而且袖口是有缘边的,领子有加护领,下裙配着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直裾:它华夏服侍体系中深衣制的一种,上下连裳。这款的话合适吟颂不合适舞蹈也不合适古筝弹奏。
汉服的种类有哪些
1、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2、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3、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