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如何解释)
泉旋 • 2023-05-26 07:16:08 • 6063次
1、白话译文: 楚国故地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2、语句出处: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原句是:“唐虞之...,以下是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如何解释
1、白话译文:
楚国故地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2、语句出处: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原句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3、相关典故: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4、岳麓书院:
自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便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大批“岳麓巨子”。
而明清至民国初期,岳麓书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一批批历史风云人物从这里走出,无论是鸦片战争时期出现的以陶澍、贺长龄、严如煜、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
还是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元度、刘蓉、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为主体的洋务派。
还是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沈荩、黄遵宪为主体的维新变法派。
还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墨彩的一笔,也为岳麓书院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什么意思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意思: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指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1]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详尽解释
意思是只有楚地人才众多,而在岳麓书院尤为兴盛。长期来,三湘学子常常以此联语引为自豪,以为这千年学府人才辈出,足以睥睨自顾。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嘉庆年间当时岳麓书院的院长,
叫袁名曜,他从《左传》里面集了这个上联,惟楚有材,但《左传》里头是“
虽楚有才,尽晋实时用之”,就是成语“楚才晋用”的出处,改了一个字,改成了惟楚
有才;下联呢,是当时岳麓书院的一个学生,叫做张中阶,他答上来的,它是《论语》
里头的,叫做“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取了后四个字,然后构成了这一幅岳麓书院的
门联,意境非常深远,气势非常豪迈,成为了湖南的标准的广告语。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