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和陛下的区别(陛下和殿下有什么区别)
沃可佳 • 2023-05-31 07:16:23 • 7574次
1、称谓对象不同 “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 “殿下”原来...,以下是对"殿下和陛下的区别"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陛下和殿下有什么区别
1、称谓对象不同
“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
“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
2、出现的时间不同
“殿下”一词出现于古籍要比“陛下”迟得多。一般说来,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都用“殿下”这一尊称。例如南北朝时丘迟《答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中的“殿下”,即指临川郡王萧宏。但是“殿下”主要用于太子和亲王。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所以有此称谓。
相关称呼
1、阁下
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2、膝下
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宇文护《报母书》:“违离膝下,三十五年。”这是说自己离别母亲已三十五年了。
3、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亦作“指挥”、“招手”讲。麾下,谓在将帅旗之下。“麾下”亦是对将帅的敬称。
4、在下
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
殿下陛下区别
殿下陛下区别在于所指对象不同、出现时间早晚不同、来源不同。1、所指对象不同:陛下是中国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殿下用作对帝后、帝妃及太子、公主、诸亲王的敬称,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2、出现时间早晚不同:“殿下”一词出现于古籍要比“陛下”迟得多。陛下的称呼起于秦始皇;汉朝开始称呼太子、诸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3、来源不同。“殿下”主要用于太子和亲王。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有此称谓,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殿下和陛下有什么区别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谢庄《庆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又有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按,梁武帝弟萧宏,封临川郡王。一说魏晋南北朝天子亦称“殿下”。《称谓录.天子》;“魏晋六朝称殿下。”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事物纪原》卷二:“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国时已称皇太后为殿下,见《三国.魏书.三少帝纪》。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