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杂谈

洪涝灾害的成因(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怎么形成的)

泉旋 2023-05-21 14:16:38 7623次

  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的持续性高强度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以下是对"洪涝灾害的成因"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怎么形成的

  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的持续性高强度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使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有: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水土流失和崩滑活动剧烈;江河湖泊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等。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中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

洪涝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详细介绍如下:

一、洪涝灾害成因:

1、自然原因:水系支流多,河道弯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地势低洼,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南旱北涝。

2、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都会引发洪涝灾害。

二、防治措施:

1、如时间充裕,应该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当来不及转移时,应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高的地方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2、在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体积大的容器,如油桶,储水桶,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足球,篮球,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质地好的木质家具等作为临时救生品,做水上转移。

3、地势低洼的住宅区、商业区可用沙袋,草包,档板等堵在门口等进水处,做好围堵的措施,一旦房屋进水,立即切断电源及气源。

4、时刻关注当地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的洪水信息,保持与外地通讯联系,选择最佳撤离路线,准备一些必要的食品和应急物品。

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土壤与地质状况

当地的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蓄水量多时,就很容易形成涝渍灾害。

2、地貌特征

当所处的地域存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径流峰高流急、沟谷纵横等情况,就会较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3、气候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常常因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造成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的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在这过程期间极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4、人类活动的密集情况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因人类过分集中,人们为了生活而不惜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这些地区也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洪涝水灾的成因是什么

洪涝水灾包括洪灾和水灾两种情况。由于暴雨、冰雪消融造成江河湖泊流量剧增,水位猛涨,超过江河主漕两岸地面和滩地,泛滥溢满或冲击堤坝从而对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身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灾害,称为洪灾;由于降雨在低洼地面蓄积,难以宣泄引起的危害,称为涝灾。洪灾涝灾二者实际上很难完全分开,并经常同时出现,因而统称为洪涝水灾。

洪水是形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突然变强,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时,才可能出现灾害。同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