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学习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子车新柔 2023-03-25 03:16:09 5081次

小伙伴们,你们好,要是你对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以及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不是很清楚,没关系,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下面就来解答关于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开始吧!

文章目录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格物致知处事方法

“格物”就是一个磨刀石样的东西,最初,我们带着心去石上把那些心、念、意、欲一类的东西磨掉,这是所谓“以我观物”的过程,但格物到了最后,却是要超脱出这个状态,达到“以物观物”,物如如显现。格物时有物,格了便无物。

又比如说,格物如撞钟,致知如听钟声。“格物”是事,是要下力气去做的,而“致知”却不是事,自然而来。

所以格物简单说来,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来分析和判断周围的人物和事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完善的三观。致知就是懂得“本心”分辨是非真假,与此同时,在与别的人和事接触时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而后才能诚意,就是实实在在不欺骗自己“本心”。其次才能正心,就是内心不存在虚妄和幻想。最后才能修身,做一个有德的人。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wùzhì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通俗解释: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就是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事情的原理(道理)揣摩透彻。

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格物致知通俗解释

“格物”是道德范畴,指人对物事的态度,意思为“按照一定的法则取舍物事”。《礼记》中的类似表达为“仁人不过(失)于物”,志士仁人不让自己丧失在物事之中。由此才能获得“静心”,才能思考问题,从而在知识智慧上有所得。

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很多人的内心失去了平静,因而就很难在知识和智慧上有所得。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