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杂谈

路人借问遥招手(遥招手的古诗)

咎宾 2023-07-20 03:16:16 6414次

遥招手的古诗为: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全诗: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以下是对"路人借问遥招手"的详细解答!

文章目录

遥招手的古诗

遥招手的古诗为: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全诗: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

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作品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路人借问遥招手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

“路人借问遥招手”的下一句是“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全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注释及翻译 注释

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2.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3.借问:向人打听。

4.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胡令能简介 胡令能(785年-826年),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古诗,路人借问遥招手什么不应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自唐朝诗人胡令能的古诗作品《小儿垂钓》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借问:向人打听

  2、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3、应:回应,答应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的下一句

“路人借问遥招手”的下一句是“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诗出自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此诗通过描写小孩子钓鱼时的情景,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子在学着大人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有过路的人向他问路,他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首诗可以分为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作者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7199014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